摘要:由此可見,其經過較為精心的制作。兩字,筆劃粗重,彰顯遒勁,且與肥闊之穿廓相得益彰,分列穿廓左右,布局端正協調。因此,盡管“分”字篆意不足,然,整體上綜合來看,其乃正鑄無疑矣。
昭武通寶,明末清初吳三桂昭武元年(公元1678年)鑄幣。譜載形制分小平、折十。錢文為真、篆二種書體。其中折十型(有說折五型)昭武通寶,錢文篆書,背穿右左鑄篆體壹分字樣。相對來說,昭武通寶錢總體上遺存較豐,今不難覓得。
次而察體??梢姶隋X鑄體較為厚重,直徑達47.2毫米,重達37克余。顯然這一尺寸重量,為真正的折十偏大(或叫大樣)形制。此形制,在之前并未見過。鑄體來看,此錢整體上方正圓矩,仔細辨識,可見其天頂處凸起,其圓略不規矩,究其原因,此天頂處,應該是鑄柄之處,出爐后修整輪邊時未曾完全打磨到位所致,故,此處不矩,并不能成疑矣。復看地章,仍為平整,穿口輪邊皆為干凈,錢體之上密布之修磨銼痕依稀可見。由此可見,其經過較為精心的制作。其中,另一個形制特點在于,此錢為窄緣,然面背穿廓肥闊,凸顯一種遒勁武勢,暗含三桂之武相矣。而字口來看,深竣挺拔,筆劃清晰。顯而易見,此鑄相鮮明的顯示了官爐正鑄之相,很難與偽作私鑄相提并論矣。
進而品賞錢文??梢娖涿嫖摹罢盐渫▽殹彼淖?,乃篆書書體,其書意端莊,布局協調,篆意十足。這與昭武通寶背壹分錢之書意和筆劃結構完全吻合,可謂一脈相承,并無異樣。此外,其背鑄“拾分”二字,同樣是篆書書體。其中,“拾”字篆意盎然,“分”字篆意略顯不足,與壹分錢之“分”字全篆寫法有所不同,為篆楷間有之書。兩字,筆劃粗重,彰顯遒勁,且與肥闊之穿廓相得益彰,分列穿廓左右,布局端正協調。不難悟出,這一書意和筆劃與穿廓,是有過思考而成的。因此,盡管“分”字篆意不足,然,整體上綜合來看,其乃正鑄無疑矣。
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罢盐渫▽殹笔窃诤虾怅栬T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背篆書壹分,折銀一分行用。此錢書體優美,制作精良,市面罕見。
錢幣界對那些一目了然的真錢,學稱之為“開門見山”。有的被鑒定對象雖然不是“開門見山”之物,但是在歷次鑒定中無人能找到定其為偽品的依據,或者被鑒定對象與目前掌握的歷史情況有嚴重矛盾,暫時真偽難定,則提出疑點,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昭武通寶是吳三桂于昭武年間鑄造,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此危亡逼近之時,吳三桂卻匆匆在市郊南麓筑祭壇即任皇帝。叛亂平定后,吳三桂鑄行的錢幣,也退出了貨幣流通舞臺。
此錢仿明代錢幣舊制,其版式有小平,折五,折十型。“昭武通寶”是在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昭武錢小平有楷、篆二體,時讖錢指楷書“昭武通寶?!?/p>
“昭武通寶”是在湖南衡陽鑄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盐渫▽毷詹貎r值分析 昭武通寶一般的小平錢收藏價值不是很大,十幾年來漲幅不大。由此可見,存世量不足。
昭武通寶錢幣模仿明代錢幣舊的制造方法,它的版別有小平版和折折十型版?!罢盐渫▽殹笔窃诤虾怅栬T造發行的唯一古錢幣?! ∮捎谇遘娊藴鐓侨鸷?,曾下令清剿銷毀吳三桂的“昭武通寶”等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