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就是元順帝,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由于他年少無知,朝政完全由權臣伯顏專擅自恣?! ‖F存是品“至元通寶”四體文大錢,直徑4.48厘米,重19.4克,極有可能是順帝逐走伯顏推行新政時所鑄。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至元年問(1335~1340年)所鑄。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就是元順帝,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順帝登基時年僅13歲,元朝統治的興盛期早已過去,留給他的只是一副爛攤子。由于他年少無知,朝政完全由權臣伯顏專擅自恣。伯顏有著強烈的唯蒙古貴族獨尊意識,尤其是對漢人、南人充滿了鄙視和猜忌。至元改元后,伯顏蠱惑順帝下詔停止科舉取士,同時將供奉儒學貢士莊園的田租改為禁衛軍費用;不準漢人、南人等學習蒙占文字;禁止漢人、南人等持有兵器,也不準擁有馬匹。更為甚者,竟妄圖唆使順帝殺光漢人中張、王、劉、李、趙五大姓。
由于伯顏自恃功高權重,一時聲威煊赫,其擅殺諸王大臣,大肆侵吞天下貢賦,引起順帝不滿,遂啟用伯顏侄子脫脫,并于至元六年(1340年)初,罷貶伯顏出朝,命其遷居南恩州(今廣東陽江),后病死于途中。順帝任命脫脫為中書右丞相,進行社會改革,為調和民族矛盾和籠絡漢族土大夫階層,恢復科舉制度,并派人去曲阜孔廟祭祀,以表示對正統儒學的尊崇,同時又大興國子監,選名儒雅士傳播孔孟之道,并下詔編修遼、金、宋史書。
現存是品“至元通寶”四體文大錢,直徑4.48厘米,重19.4克,極有可能是順帝逐走伯顏推行新政時所鑄。一般認為是寺觀廟宇或供養錢,非流通貨幣,也有認為是紀念幣。其面文為漢字,真書直讀;背有4個異文,甚為獨特,泉家和學者對此有不同的解釋。有認為其“穿上為蒙文,穿下為女真文,穿右為回文,穿左為西夏文,按上下右左順序,也應該是‘至元通寶’四字”。有學者認為,背穿上下為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時國師八思巴根據藏文字母創造的一種文字;穿右是察合臺文,也稱突厥文;穿左為西夏文,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創造的文字??傊?,這種由幾種文字合而成文的錢幣,在中國古錢幣中絕無僅有。這也說明了各民族在文字、語言上有著相互影響和滲透。是錢存世甚少,目前所知真品不超過10枚,為非流通貨幣中的佼佼者,是元錢珍稀品之一。其級別為二級上,市場參考價人民幣8萬元左右。
不過在眾多的元朝所遺留的古文物當中,最令后世的我驚奇的就是至元通寶。在錢幣的正面肅然的印有“至元通寶”這個四個字,其采用的楷書字體,很是美麗大方。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蒙古人雖然依仗強悍的騎兵軍團征服了一系列文明程度較高的封建王朝。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其主材青銅,銀質則十分罕見。據了解,至元通寶價格一般在一萬元以上。
據了解,整枚至元通寶的鑄造頁面非常的精美,有蒙古族獨有的星月花紋,且花紋的分布又十分的有規律可尋,對于喜歡中華傳統文化的人們而言,收藏了這枚至元通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元朝初期的文化。
不過在眾多的元朝所遺留的古文物當中,最令后世的我驚奇的就是至元通寶。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
聽至元通寶的聲音: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 觀至元通寶的版別: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
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其主材青銅,銀質則十分罕見。因此,該錢被稱為“四體文錢”。關于這種錢的用途,歷來錢幣學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鎮庫錢,有人認為是供養錢,目前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