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此,史書和貨幣史上有多種說法。等接到詔書,慌忙糾正,但所鑄之鐵錢已部分進入市場流通。 圖中這枚慶元通寶背漢七的折二鐵錢,為湖北漢陽監所鑄,品相完好不碎不裂,邊緣整齊,慶元通寶錢經29毫米,厚3毫米,重8.1克。
南宋寧宗皇帝趙擴從1195年即位,當了近30年的皇帝,期間多次改元,計有慶元、嘉泰、開禧、嘉定四個年號。每次改元都鑄行大量的青銅幣、特別是鐵錢。為防民間盜鑄,從他的爺爺孝宗皇帝趙眘淳熙開始,在慶元通寶錢背面上鑄上鑄錢監及年份。所以寧宗四次改元所鑄之錢背上均有漢、同、春錢局名及年數。這也是南宋銅、鐵錢的一大特點。
慶元錢始鑄于1195年,至1201年復改為嘉泰止,歷時六年;錢文有元寶、通寶之分和銅鐵之別,錢背有漢、春、同及元至六字樣。但是古錢幣資料表明,當時全國最主要的鑄錢監——京城的神泉監背字為元至六,而漢陽監、蘄春監鑄的鐵錢卻有“七”字樣。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混亂情況呢?
對此,史書和貨幣史上有多種說法。一是“予鑄”說:歷朝歷代有這種制度,就是頭年予先就鑄行第二年的錢,充盈國庫以備急需,如中國錢幣叢書華光普主編的《中國古錢幣大集》稱:“慶元年號六年止,今所見標有七年者,皆六年末予鑄之錢,流出甚少”。二是“信息不靈”說:寧宗皇帝四次改元,時間倉促。改元詔書送到各鑄錢監,刻新模、鑄新錢亦非易事,特別是寧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慶元六年臘月二十一日下詔,將慶元改為嘉泰年號。
距離過年僅有幾天時間,然而因時間緊迫、關山遠隔,內地鑄錢監接到改元詔書已是嘉泰元年二、三月份,像湖北漢陽監、蘄春監仍被蒙在鼓里,很可能就想當然地鑄行了慶元七年的錢。背上鑄有漢七、春七字樣。等接到詔書,慌忙糾正,但所鑄之鐵錢已部分進入市場流通。古錢幣學家丁福保所著《古錢學綱要》對這一情況有詳細敘述。
由于當時慶元通寶“背七”的鐵錢只有漢陽監、蘄春監鑄造,流出的不多,加之鐵錢性脆易碎不易保管,歷時千年,如今存世珍稀,成為錢幣收藏者追逐的對象。
圖中這枚慶元通寶背漢七的折二鐵錢,為湖北漢陽監所鑄,品相完好不碎不裂,邊緣整齊,慶元通寶錢經29毫米,厚3毫米,重8.1克。兩宋鐵錢中有如此品相,可謂風毛麟角。
成交價:RMB 1,150,000---成交日期:2011-07-03
成交價:RMB 1,800,000---成交日期:2011-07-05
成交價:RMB 6,500,000---成交日期:2013-07-05
成交價:RMB 2,260,000---成交日期:2011-08-29
所謂慶元通寶背二指的是它在背面位置融入了二字的這一款,今天就跟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慶元通寶背二圖片及價格的相關資訊,希望能給大家帶去一定參考。
應是宋徽宗瘦金體,系母錢,只有試鑄幣,未正式流通?! c元通寶版別介紹 經查,慶元通寶系中國古代錢幣之一,為南宋寧宗天子趙擴慶元元年鑄造。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且鐵錢品種多于銅錢。
南宋寧宗趙擴于公元1195年即位,改元為慶元元年。鑄錢,銅鐵兩種,從小平到折三,也可能有大型錢。慶元通寶折三錢鑄于慶元四年至六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
“慶元”是南宋第四位皇帝,寧宗趙擴的第一個年號,沿用6年。在這其中也有例外,如慶元通寶折三型,廋金書大樣就是一個特例。慶元通寶青銅材質,直徑35.5毫米,錢體較厚重。穿口極其方正,屬斜穿型,與北宋大觀錢相同。只可惜此品為試鑄樣錢,未經發行。
可稱為鑄母、鐵母、同版鐵錢?! ∑涠瑧c元通寶(背永)折五鐵母?! ∑淙?,慶元通寶折五鐵錢?! ≈劣谌稇c元背永的數據比例關系,是否具有“理論合理性”,那就另當別論了。這類單枚流通經歷密碼應該永遠是千古之謎。
對于很多正想收藏慶元通寶的投資者,要想在這個行業有不錯發展,在收藏慶元通寶之前,要更多了解價位然后再投資。在錢幣背面有紀年,有元,以及一到七。慶元通寶楷書折二,鐵質背同七,目前價位1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