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不是元寶,叫銀鋌,形狀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的船形。清代時律令規定,各行省轉戶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行省衙門會把從百姓處收集來的散銀,熔鑄成五十兩銀錠才上繳。
元寶最初問世時,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樣子。唐朝玄宗年間,官方發行的錢幣是圓形的,中間有一方口,上下左右各有開、元、通、寶四個字,一般依照上下右左的次序,念作“開元通寶”,這被稱作直讀,是史書或官方文書上比較常見的念法。不過,有人以順時針的方式來讀,就讀成了“開通元寶”?!±习傩盏牧α看螅@么一讀,竟然就開了后世銅幣以“元寶”為名的先河。安史之亂中,叛軍登基做皇帝,也要發行錢幣,但他們可能文化不夠高,你看,史思明在洛陽鑄了“得一元寶”和“順天元寶”不知道“通寶”是正名,“元寶”只是俗稱,竟然也得到認可,于是后來唐代宗時有“大歷元寶”;五代后晉高祖天福年間有“天福元寶”,宋太宗的“淳化元寶”、徽宗的“圣宋元寶”,以至清末的“光緒元寶”等等,這些“元寶”都是鑄有“元寶”字樣的錢幣,并不是你看到的和財神爺在一起的金銀錠。
那唐朝時就不用金銀嗎?非也。唐朝時,朝廷賞賜大臣,商人支付大額貨物,會用到金銀。比如買馬,馬在任何朝代都很值錢,要用銅錢買,銅錢能比馬重。所以,常用銀子交易。但不是元寶,叫銀鋌,形狀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的船形。到了宋朝,銀鋌變得立體,就變成了銀錠。而再變成我們現在印象里面的銀錠,那是在元朝的時候。
到元朝時,元寶終于實至名歸——元寶元寶,元朝之寶嘛,這不是開玩笑,沒錯,元朝以“元”為國號,元寶這個詞最對元朝皇帝的胃口了。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以平淮庫(當時國家銀庫)的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50兩者,名曰“元寶”。黃金做的大家就叫金元寶,銀錠呢就稱作銀元寶,其中既有政治含義,也或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滅南宋后,返回揚州,丞相伯顏因為士卒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制成重五十兩的銀錠,還特別起了個名兒“揚州元寶”,呈獻給忽必烈。當時的元寶形狀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扁了就和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清代時律令規定,各行省轉戶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行省衙門會把從百姓處收集來的散銀,熔鑄成五十兩銀錠才上繳。
五十兩雪花銀,才能鑄成一只元寶,難怪元寶那么貴重了。有個講呂洞賓的電視劇《劍俠》,說呂洞賓被陷害入獄,他的朋友拿了一箱子銀元寶去賄賂貪官。眾所周知,呂洞賓是唐朝人,文章看到這兒,你就知道唐朝的銀子沒有元寶形狀的,電視劇有時候是虛構的,所以我們要認清這些事實。
根據了解一枚貨真價實的圣宋元寶在非常罕見,但凡見過它真面目的人都會被它給驚嘆住。在圣宋元寶的正面所雕刻的字體,均采用了篆書與行書這兩種字體,同時字體又呈現出憨厚有力的樣子來。
圣宋元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萬年所鑄“圣宋萬寶”小平銀質錢,是仁宗“皇宋通寶”之后的又一種不以年號命錢名的非年號錢。宋“圣宋萬寶”,直徑1.96CM,厚0.19CM,又稱“宋大褂子”或“開襠萬”。
圣宋元寶,北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所鑄“圣宋元寶”是仁宗“皇宋通寶”之后的又一種不以年號命錢名的非年號錢。圣宋錢總體遺存量較豐,版式多樣,普品較多,背文鐵錢價值反高于銅錢。其中,鐵母為該泉體系中的珍貴品種,價值最高。
年號錢一般是以皇帝年號命名的錢幣,其堪稱中華幣史最大一類方孔錢系。始鑄于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的圣宋元寶就是其中的一種。更有藏友得以反映,圣宋元寶中還有以隸書鑄就的小平錢,字體端正醇謹,鑄造精良為其中之經典。
“圣宋元寶”錢有小平,折二對錢多種。小平錢錢徑2.5厘米,重4克左右。該錢錢文書法別具一格,商周“器銘”風骨猶存。經筆者查閱大量書法資料,驚奇地發現此幣錢文出自商周時期的古器銘文體例。
而圣宋元寶能夠獲得人們的青睞自然也包含了前面兩個原因,同時該錢幣的鑄造特色同樣引人注目,該古錢幣以篆書、行書兩種字體為表現形式?! ∪藗兪詹厥ニ卧獙毜脑蚝芎唵?,其中無外乎包括兩種。這也是圣宋元寶這么受歡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