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此類錢幣因鑄于會昌年故統稱“會昌開元”。
“開元通寶”錢很多人都以為是唐玄宗李隆基鑄造的年號錢,因為風流天子李隆基有個“開元”年號,并且開創了一個盛極一時的“開元盛世”,為世人所熟知。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開元通寶”錢是唐王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于武德四年始鑄的,它以“寶”字作為錢文,為后世鑄錢所效仿,故而唐朝以后鑄行的錢幣多稱“××通寶”、“××重寶”或“××元寶”之類。晚唐時均以鑄造使用“開元通寶”錢為主,高祖以后各帝都鑄有開元錢。
唐代中期,由于發生“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茨?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于唐代會昌年間,故后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至今已發現會昌開元背文字有“昌”、“洛”、“越”、“福”、“廣”、“宣”、“桂”、“平”、“永”等23種。
“會昌開元”就是錢背鑄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唐武宗李炎在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因銅料緊缺而毀天下寺院,取寺中銅像等鑄錢。當時各州所鑄的錢幣均在錢背后添加當地地名,以區別于前期鑄造的開元。目前發現的會昌開元背有文字的品種有:昌、京、洛、益、永等23種,以“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其中昌為年號,余為地名。此類錢幣因鑄于會昌年故統稱“會昌開元”。但當時只鑄造了8個月就因唐武宗的去世而停鑄。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開元則不然,《舊唐書》明載其面文的題寫者是楷書圣手歐陽詢,但是在面文的讀法上卻頗有爭議?! 】墒?,在《中國歷代錢幣圖解與注釋》(任雙偉)一書中卻提出與新、舊《唐書》迥異的史學名典。
唐代開元通寶背月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因此,可以認為開元通寶背月紋當是一種兼具裝飾和爐別的記號。
從兩宋母錢實物分析,有的具備拔模斜度,有的并不具備。市場上以有無拔模斜度作為鑒別母錢的主要依據是欠妥的。拔模斜度只是母錢的重要特征之一,有無拔模斜度并非識別母錢的唯一標準。
遲至宋初仍有“開元通寶”在鑄造,如清源節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量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
閩開元小平鉛錢形制悉仿唐會昌開元,面文“開元通寶”對讀,隸書體,基本上繼承了初唐歐體隸書的書法藝術遺風。這批鉛錢分背福、背閩兩大系列版別,若再細分則版別甚多。背“閩”系列有普品、小樣等版別?! ∫孕訛楹?,閩字為隸書體。
開元通寶2019年價格表 開元通寶圖片及介紹
開元通寶以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比如以背三朵云的開元通寶,因其做工精致,存量極少,使得其被賣出幾萬甚至是十多萬的價格,也是開元通寶中難得的競品以及珍品。
真正開元通寶值多少錢一枚 開元通寶價格漲幅如何
市場的價格,提升的幅度并不是很高,而一些非常特殊的開元通寶上面也會有著一些紋飾,再加上字的點綴之后,也就會導致整個錢幣變得更加有內涵,能夠體現出一定的韻味,所以說這樣的一種錢幣市場的價格就可以達到數百萬元或者是數千元。
開元通寶最大特點是什么 開元通寶錢文字體解讀及鑒賞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重約4.5克?!梆辈可瞎P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