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該幣與常見的“開元通寶”錢幣,大致相同,只是版別不同,屬特大型寬緣錢幣,在“開元通寶”錢幣中,屬珍稀版別。
據中國錢幣有關資料介紹:有唐一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并未隨之退出歷史舞臺。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后晉、閩、南漢、南唐、吳越等政權皆鑄造和流通“開元通寶”,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發展,如閩國王審知所鑄“開元通寶”,比之唐代開元字體更為雄勁豪邁;南唐還鑄出“開元通寶”對錢(即兩枚錢幣除書體不同外,在材質、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雙配對)分隸、篆兩種錢文,是為中國對錢鼻祖;而吳越則鑄出餾金“開元通寶”。
遲至宋初仍有“開元通寶”在鑄造,如清源節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此后,歷代都有鑄造所謂開元大錢,但這類開元錢主要是開爐錢或戲鑄錢性質,類似近世紀念幣的功能,不用于流通?!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筆者收藏“南唐開元通寶鎏金特大型寬緣錢幣”一枚,其特征是:錢徑36.5毫米,穿5.5毫米,厚2毫米,重12.2克,材質為銅質鎏金,形制規整,地章平正,正面“開元通寶”四字直讀,為隸書體,字體規范,文字纖細。反面光背。該錢正反面均為大寬緣版制,通體呈金黃色,局部磨損處,閃現輝煌,鑄造工藝上乘,穿口如切削,十分規矩,是一枚品相完好的傳世錢幣。該幣與常見的“開元通寶”錢幣,大致相同,只是版別不同,屬特大型寬緣錢幣,在“開元通寶”錢幣中,屬珍稀版別。
開元通寶的版式多種多樣,不同時期,流行不同的面文版式。接下來我們重點來了解開元通寶大樣直徑以及它的價格。直徑小的在18mm左右,有闊井、小元、短通等版式。開元通寶大樣直徑大約在25.8mm左右貨更大,—般背月從23mm-25mm左右。
開元通寶以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比如以背三朵云的開元通寶,因其做工精致,存量極少,使得其被賣出幾萬甚至是十多萬的價格,也是開元通寶中難得的競品以及珍品。
開元通寶古幣在錢幣的發展史上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開元通寶出土的較多,因此市場價可能較平常些。一般的普通開元通寶,每枚價格在人民幣1元左右;唐中期的開元通寶每枚約10元。
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此類錢幣因鑄于會昌年故統稱“會昌開元”。
唐玄宗時,詩人鄭虔在其所著筆記《會粹》中就提出此說。說的是當時擔任給事中的歐陽詢向皇帝進呈“開元通寶”蠟制錢樣時,文德皇后無意中在蠟樣上掐了一下,留下一個指甲痕。五代時的凌瑤在《唐錄政要》中即持此說。
錢文布局協調規范,紋飾鑄相端美清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元”字,乃“雙挑元”版式,而此式,不僅在唐開元錢中有見,而且相對稀少,故從錢文版式角度上說,其乃較珍版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