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1945.10.9(民國34年),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
原票: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印刷廠印的仿烈士像郵票
加蓋:河南開封華印刷廠
民國34年勝利之初,河南郵區對外交通尚未暢通,郵票一時供應不及,經呈準以原在華北的偽組織郵票就地加蓋改值,以應需要。所用原票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印刷局(原北平財政部印刷局),所印之仿版先烈像郵票,原已加蓋「華北」2字,經另以粗橫線將「華北」2字劃銷,并用5號宋體鉛字,分2直行在人像2旁加蓋綠色「國幣」等字樣。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普38.1及普38.3 兩枚另發行無膠白紙及無膠米色紙。(無膠票分成白色紙、米色紙和報紙不同紙質)
20分,紅棕,出現四種變體票:“圓”字倒蓋、“圓”字漏蓋、誤蓋“國幣幣圓”、復蓋;
40分,桔黃,出現四種變體票:“圓”字倒蓋、倒蓋、復蓋、橫騎縫蓋;
3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税媸狡比砸試赶駷橹鲌D,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0.5分,灰棕。薄紙出現一種變體票 :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 ?分,草綠?! ?分,藍綠。 4分,橄綠?! ?分,玫紫?! ?分,桔紅?! ?5分,深藍?! ?0分,棕紅。 30分,紫棕?! ?元,褐、桔棕?! ?0元,藍、紫。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