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0.5分,灰棕,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惗匕娣?、農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
0.5分,灰棕,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1分,桔黃,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2分,草綠,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3分,藍綠,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4分,紅棕,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5分,玫紫,出現兩種變體票: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6分,灰色,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7分,玫紫。
8分,桔棕。
10分,深藍,出現兩種變體票: 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
15分,棕。
16分,橄綠。
20分,棕紅。
30分,紫棕,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
50分,綠。
1元,黑、土黃。
2元,黑、藍。
5元,黑、紅。
10元,黑、綠。
1913.5.5(民國二年五月五日),雕刻版,P14-15,20mm*22mm,普6.1-普6.15 200(8*5*5),普6.16-普6.19 50(10*5),[D]格蘭(William A.Grant),[P]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中華民國開國后首次正式印制的常用郵票,全套19枚,分用3種圖案:半分至1角,繪滿帆航行中之帆船1艘,背景為火車一列駛于大鐵橋上。1角5分至5角,繪農夫刈穫稻禾圖,背景為北京先農壇,兩旁邊框刊麥穗2株,寓重農之意。1圓至10圓,繪北京辟雍圜橋門正景,辟雍為皇帝講學之所,有謂“天子立辟雍,所以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君子”。此圖寓國家提倡教育之意。辟雍世稱“學宮”,通稱“宮門票”。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V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1949年9月,中華郵政發行香港亞洲版單位郵票。圖案和刷色等與“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相同。香港亞洲石印局承印。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普50 上海大東一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普42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國幣”改值郵票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