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D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圖1~7 為無齒票
圖10~12為點線齒P6.5
圖11~19為圓孔齒P10.5~16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其中無齒票7種,面值10元(棕紅)、20元(藍綠)、20元(玫紅)、30元(深紫)、40元(紅)、50元(藍)、100元(棕);點線齒票3種,面值5元(紫)、10元(棕)、50元(藍);有齒票9種,面值4元(藍)、5元(灰紫)、10元(棕紅)、20元(綠)、20元(玫紅)、30元(紫)、40元(紅)、50元(藍)、100元(棕)、凹版印制。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發行日期:1942~1945(民國31~34年)
紙質:道林紙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9.5x22.5全張枚數:100(10x10)
印刷: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
民國31年由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處承印的常用郵票,最高面值為5圓。由于業務需要,經與福建南平縣百城印務局訂約,印制較高面值雕刻凹版郵票,仍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格式與香港版大致相同,最初印成之票未及打孔,即予售用,故稱無齒票,其后陸續印行點線齒及疏密不一之圓齒孔票。
其中,圖10出現兩種變體票:點線齒*12.5、13*點線齒。
圖11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13*點線齒。
圖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V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自?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2分,橄綠。 3分,紅棕?! ?6分,橄棕?! ≡摼趾笃诔杏∑?,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1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普50 上海大東一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