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
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
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霸弊值诙M左挑稍后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后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以前譜注把折三型定為當十樣,當十型定為開爐大樣都是錯誤的,從唐代開元通寶五等制鑄錢方法就開始形成規制,大錢流通不流通看當時國情而定,規定五等制是必須有的,以后歷代歷朝都按此方法延續,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代包括唐代以后有的朝代有當五十當百一般是樣錢或是開爐錢,具體版別材質在細分,到了清代加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型行用錢!
在質量上,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折合質量約4克。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由于處于盛世,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二成,這時的開元通寶質量約為5克,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也多半是此時鑄造。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經過三百余年鑄造,版別復雜。唐代以后仍有冶鑄,但樣式大多與唐有別。在規格上,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但唐代也鑄有少量“開元通寶”折十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后代也有偽造。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后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p>
據了解,開元通寶由于出土較多故而價格較低,普通開元通寶價格為每枚人民幣10萬元;中期開元每枚約30萬元。較昂貴的早期開元通寶,價格可達數百萬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250萬元左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因為開元通寶它是唐代的第一種貨幣,當時的發行量最大,而且沿用時間超級長,所以目前市面上存留的量比較多,相對于其他比較稀缺的古錢幣而言,它未來的漲幅并沒有那么好。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為開元通寶它鑄造的時間跨域比較大。開元通寶的銅銹也是因為在底下久的原因,發生的一系列反應?,F在關于開元通寶的收藏,其價格也是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關于開元通寶的版別眾多,有著五花八門的版式,流傳至今令后人珍藏。最便宜的就是隸書小平右桃版別以及隸書小平背雙月,它們的價格只能賣到三元。 比這些古錢幣稍微值錢一些的就是隸書小平背下星,價值十元左右。
遲至宋初仍有“開元通寶”在鑄造,如清源節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伴_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量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3、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