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國民黨政府自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行用不到十個月即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郵資隨物價飛漲而不斷大幅度上漲,印刷高面值郵票也無法適應需要。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全套共4枚:“國內信函費”為火車輪船圖,桔黃色;“國內掛號費”為泰山玉皇頂圖,紅色;“國內快遞費”為郵遞員圖,紫色;“國內航空費”為飛機圖,綠色。齒孔度數為12.5。平版印刷。1949年5月,上海大東書局印刷。
發行日期:1949.5.2(民國38年)
齒孔度數:12.5印刷版別:平版
圖幅:18x21全張枚數:200(20x10)
紙質:道林紙、無膠印刷: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
民國38年4月以后,幣值變動更加劇烈,郵資調整頻繁,各種郵票印成后,即不適用。根據需要,于同年5月2日起,就用票最多之平信費、航空費、掛號費等,印制單位郵票3種,票面不印數值,僅標明資費名稱,俾隨時按調整費率售用。圖案分述如下:
(1)國內信函費以火車及輪艦為圖案,象征水陸路郵運,票面除左邊書「中華郵政」四篆字外,另于右上角橫列2行「國內信函費」及「每重20公分」字樣。
(2)國內掛號費以泰山風景為圖案,寓「穩若泰山」之意,右邊書「中華郵政」左下角分2行橫列「國內掛號費」字樣。
(3)國內快遞掛號費以郵遞員駕駛兩輪機車收投郵件為圖案,「中華郵政」4字直列于左上角,「國內快遞掛號費」7字分2行橫列于右上角。
(4)航空郵票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4分,出現兩種變體票:“暫作肆作”、雙聯,一枚漏齒?! ?9年9月20日起調整郵資,本埠平信費,每20公分由2分改為4分,4分郵票用量驟增,新票未印成前,經先將庫存最多之5分郵票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暫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t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普21 香港商務版烈士像郵票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5分,玫紫; 4分,藍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普44 倫敦四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普37 偽暫售票改作“國幣”郵票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分,桔黃,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