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共收1.16元。郵政總局又于1942年10月26日急電各區不發行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票。但福建、湖北、甘寧青、安徽、河南等郵區未及時收到電報,如期出售加蓋票,故此加蓋票也在有些郵區尚未正式發行。
共14種加蓋票:
(一)湖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邵陽資一印刷社
(二)河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三)江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四)福建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五)貴州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六)云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七)甘寧青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八)廣東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九)西川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 成都大公印刷局
(十)廣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廣西印刷廠
(十一)安徽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十二)東川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中興印務局
(十三)湖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十四)陜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西京茂記印刷所
以上1~5為黑色加蓋;6~14為紅色加蓋。
1為手寫6號仿宋字體石印加蓋,兩行間距9.5~10.5mm,P13,200(20*10) ,邵陽資一印刷社。
2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2mm,P13,200(20*10*10),成都大公印刷局。
3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mm,P13,50(10*5),西峽口豫德印刷局。 4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5mm,P13,100(10*10),西京茂記印刷廠。 5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1mm,P13,100(10*10),廣西印刷廠。
6 為手寫楷字石印加蓋,兩行間距9.5~11mm,P13,100(10*10)。
7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mm,P13,200(20*10),廣東曲江大芳印刷廠。
8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5mm,P13,200(20*10),貴陽京漢印書館。
9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8.5mm,P13,200(20*10),重慶南京中興印務局。
10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5mm,P10.5~11.5,200(20*10),湖北省立印刷所。
11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9.5mm,P13,200(2*10*10)。
12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25mm,P13,200(2*10*10),贛縣大東書局江西印刷分廠。 13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5~11.5mm,P13,200(2*10*10)。
14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1.5mm,P13,200(20*10),五華印務局。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為供應“金圓”面值郵票應急,中華郵政就將印花稅票加蓋郵政標記暫代郵票使用。印花稅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兩種。平版承印廠有大東、大業、中央、振明四廠;凹版有大東、大業等不同版別,細微處各有特征可分。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0元(綠)、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廠承印?! ?0元,紫棕,出現2種變體票:P13、P14;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普41 倫敦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普10 北京二版帆船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1分,紅色加蓋?! ?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