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5分,玫紫?! ?分,橘紅?! ?3分,藍綠?! ?7分,橄綠?! ?0分,紅棕?! ?0分,紫棕?! ?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0.5分,褐。
1分,橘黃。
2.5分,玫紫。
3分,棕。
8分,橘紅。
10分,紫。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疊模指的是徽記上方的橫線外框有重復印刷重疊現象)
50分,墨綠
1932.8.13(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雕刻版,高版19.5mm*22.5mm、矮版19.5mm*21.5mm,P14,200(20*10),[P]北平財政部印刷局。
民國20年由先烈遺囑提供先烈遺像照片多幀,經慎加選定后,先由德納羅公司鐫制凹版郵票母模,再由財政部印刷局翻版印製。票面圖桉格式與國父像倫敦版大致相同,中央為先烈像,框以橢圓花圈,中央頂端為國徽,全套12枚,分刊6位先烈遺像:
半分及2分半 鄧鏗 烈士像
1分及5角 陳英士 烈士像
3分及3角 廖仲愷 烈士像
8分及1角3分 朱執信 烈士像
1角及1角7分 宋教仁 烈士像
2角及4角 黃興 烈士像
此項郵票圖幅,一般均為闊19.5mm高22.5mm,但半分、1分、3分、1角、3角、5角等6種郵票,發現高為21.5mm的票。(我們俗稱“高版”和“矮版”)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廣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1元,褐、紅棕:發行量155,000; 5元,灰藍、紅:發行量135,000; 10元,紫、綠:發行量150,000; 20元,藍、玫紫:發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謂“半鈕”“全鈕”通俗講是指票中孫中山像衣領下的紐扣,是整個或是顯示一半。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普40 重慶中央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0元(深紅)、30元(深藍)、40元(桔)、50元(綠)、100元(棕)、200元(棕紫)。齒孔度數為12.5、13。重慶中央印制廠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