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全套共4枚。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面值40遠(藍綠)、50元(綠)、100元(棕)、200元(深綠)。郵票的齒孔度數為12.5-13。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凹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
發行日期:1944.10(民國33年)
齒孔度數:13
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8x22
全張枚數:200(20*10)
紙質:道林紙、招貼紙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處
由于幣值變動,需要高額郵票,于是以郵政儲金業務為圖案,印發郵票。圖之中央繪郵局營業處柜臺,門上小圓框內有1「儲」字,右上角大圓框內繪投錢入撲滿圖,象征儲蓄,頂端小圓框內繪郵徽。所用紙張有厚薄2種,薄紙稱招貼紙,僅有40元、50元、100元三種面值。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5分,玫紫; 4分,藍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除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外,各區陸續加蓋改作“銀圓”基數郵票還有多處。福州加蓋:福州郵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務局黑色或紅色“福州”加蓋10種。此外尚有定海、廈門等地加蓋。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4分,出現兩種變體票:“暫作肆作”、雙聯,一枚漏齒?! ?9年9月20日起調整郵資,本埠平信費,每20公分由2分改為4分,4分郵票用量驟增,新票未印成前,經先將庫存最多之5分郵票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暫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